1、整體判別法
對于消火栓箱等消防產品,國家標準規定了必須整箱出售,不得拼裝。
一是觀察栓箱的整體結構,如栓箱的門玻璃厚度是否小于3mm;箱內消防水喉的開關噴嘴、卷盤軸、彎管及水路系統零部件,是否用銅合金或鋁合金材料制造;
二是檢查水帶長度,因消防水帶的標準要求長度為20+0.20m,而消火栓箱中消防水帶的標準要求長度為25m,測量消火栓箱內消防水帶的實際長度即可做出判斷。目前在流通領域中用20m消防水帶冒充25m消防水帶直接拼裝在消火栓箱中的情況十分嚴重。
2、現場試驗法 有些消防產品在外觀上很難區分優劣。比如窗簾幕布類紡織物材料,是否經過永久性阻燃處理,在外觀上是區分不出來的。根據《建筑材料燃燒性能分級方法》,窗簾幕布類紡織物材料、電線電纜套管類塑料材料,管道隔熱保溫用泡沫塑料等,在不同的使用場合,可劃分為B1級(難燃材料)、B2級(可燃材料)。
其相關要求氧指數必須大于32(B1級)和26(B2級)。而空氣中維持材料持續燃燒的氧濃度一般為21左右。在識別時,可直接將材料點燃,如其能持續燃燒,說明該材料的氧指數低于26,可初步判定該材料達不到B2級(可燃材料);如出現短時間燃燒,但燃燒不充分,也可初步判定該材料氧指數達不到B1級(難燃材料),不合格的防火門。
而對于窗簾幕布類紡織品材料,當使用場合根據規范要求必須達到B1級時,必須經過永久性阻燃處理。有些廠家對材料僅進行一次性阻燃處理或阻燃處理“偷工減料”,都會嚴重影響窗簾幕布的阻燃性能。在檢查中,可以將布料在水中浸泡24小時后晾干再點燃,根據燃燒現象判斷是否經過永久性阻燃處理和經阻燃處理后能否達到標準要求的氧指數。
在檢查滅火器時,也可使用此法。國家標準規定,2公斤以上的手提式干粉滅火器,噴射時間不得小于8秒,噴射距離不得小于3米,噴射滯后時間應不大于5秒,噴射剩余率應不大于15%。對于手提式1211滅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滅火器,其噴射時間均不得小于8秒,噴射距離不得小于3米和1.5米,通過現場噴射試驗,可立即判別滅火器是否合格。
3、直接觀察法
許多消防產品可直接從外觀上識別其質量偽劣。如常用的室內消火栓,標準要求,其閥桿必須使用鉛黃銅材料,閥座、閥桿螺母則必須用38黃銅;手輪輪緣上應明顯地鑄出表示開關方向的箭頭和字樣,鑄件表面應無結疤、毛刺、裂紋和縮孔等缺陷;外部漆膜應光滑、平整、色澤一致,無氣泡、流痕皺紋等缺陷,無明顯碰、劃等現象。
對于在工業與民用建筑中具有防火、防煙性能、熱風房的鎂質玻璃鋼通風管道等,雖然它的不燃性通常能達到標準要求,但相應的抗拉、抗壓、彎曲強度等有時卻較差。在消防監督檢查中,如發現風管材質較為松散、表面出現明顯起層現象、用手掰局部或大部出現脆、散、裂的情況,可初步認定該材料為不合格品。
另外如木質防火門,其門框與門扇搭接的裁口處是否留有密封槽,且鑲填不燃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條等,均可初步判定該木質防火門的耐火性能能否達標;而對于消防應急照明燈具,觀察外殼如使用PVC材料制作,因其氧指數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可初步判斷這種應急燈具為不合格品。